磁珠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之一,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核酸提取纯化、蛋白纯化、细胞分离等方面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磁珠吧~



▲点击上方图片,了解更多活动详情报名参会
磁珠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之一,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核酸提取纯化、蛋白纯化、细胞分离等方面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磁珠吧~
关于磁珠
什么是磁珠?
磁珠是一种粒径细小的超顺磁微球,由氧化铁磁核与聚合物壳层构成,具有超顺磁性,可在磁场中快速聚集或分散。在生物技术、医疗诊断、环境监测和工业加工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。
磁珠的结构
磁珠具有三层结构,包括核心为具有超顺磁性的磁性物质,核心外层包裹的一层高分子材料层和最外层的功能配基层。

图1 磁珠的结构[1]
磁性物质可以由各种材料组成,这些材料表现出磁性。这些磁性材料主要包含纯金属(如钴、铁、镍)及其氧化物,以及金属间化合物(如 CoPt₃)和金属合金(如 FeCo、FePt)。其中,氧化铁类材料,尤其是磁铁矿(Fe₃O₄)和磁赤铁矿(γ-Fe₂O₃),因其兼具强磁性与优异的生物相容性,成为磁珠制造中主要应用的一类材料。
高分子层常为聚合物材料,如聚苯乙烯等,主要用于稳定新形成的磁珠表面和防止磁珠聚集。此外,高分子涂层可以与多种活性物质结合,如抗原、抗体、核酸等。
功能配基层位于磁珠的最外层,表现具有疏水/亲水、非极性/极性、带正电荷/负电荷等不同物理性质。配基层表面修饰有各种生物功能分子,如抗体、寡核苷酸或其他配体,如氨基(-NH₂)、羧基(-COOH)、羟基(-OH),用于特异性捕获目标分子。
磁珠的特性
1、高比表面积
纳米材料随着粒径变小,其表面积、表面能及表面结合能都迅速增大,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会显著增加。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,有许多悬空键,具有不饱和性,易与其它原子结合而稳定下来,表现出较高的化学活性。
2、磁响应性
磁性中磁核含量是反映磁响应性的重要参数。磁核的超顺磁性临界尺寸因材料而异,通常当直径处于纳米级(如多数铁氧体材料小于 20nm)时,具有超顺磁性,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快速定向运动,实现分离纯化。
3、功能基特性
表面携带多种活性功能基团(如-OH、-COOH、-NH₂等),可连接生物活性物质,实现细胞分离、核酸杂交、免疫沉淀等功能。
4、生物相容性
多数生物高分子材料(如多聚糖、蛋白质)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在人体内安全无毒,可降解,不引发免疫反应,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。
5、粒径均匀性
磁珠粒径范围分布窄,保证了磁响应性和分离效率的稳定性,避免因粒径差异导致的分离不均或沉降问题。
6、操作简便性
结合外加磁场,可实现快速分离、纯化和富集,简化实验流程,提高工作效率,尤其适用于自动化操作。
磁珠的发展历程
磁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,其技术不断进步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、体外诊断等领域。以下是其主要发展历程:
早期探索(20世纪70年代)
1976年,挪威科学家John Ugelstad成功制备出均匀磁化的聚苯乙烯球体粒子,为磁珠技术奠定了基础。同年,科学家Guesdon和Avrameas研究磁性生物微球与抗原/抗体的连接反应,1977年开发出磁性固相酶免疫分析技术,首次将磁珠应用于生物分子分离。
细胞分离与核酸提取(20世纪80-90年代)
1978年,磁珠首次用于细胞分离,成功分离小鼠和大鼠淋巴细胞。1989年,科学家Hultman使用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磁珠提取核酸,推动了核酸提取技术的发展。20世纪90年代,基于硅介质的磁珠核酸纯化技术兴起,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工具。
免疫诊断与临床应用(21世纪初至今)
2000年后,磁珠在免疫诊断领域广泛应用,如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(CLIA)、微流控磁敏免疫分析(MIA)等技术,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自动化程度。2010年后,纳米磁珠技术在CAR-T细胞疗法、单细胞测序等领域崭露头角,成为精准医疗的关键工具。
(一)核酸分离纯化
磁珠表面修饰有对核酸有吸附作用的特定活性官能基团,通过不同的裂解液、结合液、洗涤液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与目的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,同时磁珠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方便的实现定向移动与富集,从而达到核酸与杂质分离的目的,进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分离纯化,获得纯化核酸。
磁珠法提取核酸是纳米科技与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,与传统DNA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:
a.能够自动化、高通量操作
b.操作简单、用时短
c.安全无毒,不使用苯、氯仿等有毒试剂
d.提取的核酸纯度高、浓度大
e.灵敏度高,适合痕量DNA提取
(二)细胞分离
表面偶联捕获抗体的磁珠还可用于细胞的分离分选。相比于传统的荧光辅助分离方法(FACS),细胞磁分离技术不需要昂贵的流式细胞仪,操作非常便捷。磁珠的微米级尺寸可以有效避免被细胞内吞,在完成分离之后能够从目标细胞表面完全洗脱,得到不含有任何人工材料的目标细胞,完全规避了后续使用中可能导致的毒性或免疫原性。
(三)免疫检测
磁珠由于粒径小,比表面积大,可结合更多的抗原或抗体,并直接在其表面进行酶显色、荧光或同位素显示,从而建立了一系列检测速度快、特异性高、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免疫检测方法。
(四)蛋白纯化
磁珠表面修饰有不同的功能基团,包括羧基、氨基、生物素、亲和素、巯基等。这些基团可借助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等原理,在磁场作用下与目标蛋白质结合,实现目标蛋白质的快速、精准分离。
磁珠作为一种由磁性核心、高分子包覆层和功能化配基层构成的超顺磁微球,凭借其高比表面积、快速磁响应性、生物相容性及表面功能化等能力,已成为生物医学、环境监测和工业加工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。从早期的实验室探索到如今的产业化应用,磁珠技术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多场景落地的跨越式发展。然而,随着技术需求的升级和应用场景的扩展,磁珠领域仍面临着规模化生产、磁珠表面性能控制等诸多挑战,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探讨。
[1]Modh H, Scheper T, Walter JG. Aptamer-Modified Magnetic Beads in Biosensing. Sensors (Basel). 2018 Mar 30;18(4):1041. doi: 10.3390/s18041041. PMID: 29601533; PMCID: PMC5948603.


微信扫一扫
复制链接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